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大片,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,国产精品无码无在线观看,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高清

民生觀:貧困戶為啥上夜校

發(fā)布時間: 2016-08-31 09:44:08 | 來源: 人民日報 | 作者: 商 旸 | 責任編輯: 石璐

關鍵詞: 夜校,貧困戶,民生觀,知識溝,校長,四川,貧困村,農閑,脫貧培訓,視頻,信息化,扶貧政策,生產技術,駐村,第一書記,知識溝,脫貧致富

(原題:貧困戶為啥上夜校(民生觀))

最近,四川要在部分貧困村開辦“農民夜?!保猛砩?、農閑的時間搞脫貧培訓,用視頻課件等信息化的收視系統(tǒng),給老鄉(xiāng)講扶貧政策,教生產技術,還讓駐村的第一書記當“校長”、上講臺,確保教學質量。

夜校這詞兒,很久沒聽到了。這種在業(yè)余時間授課的學校,可是歷史課本里的“高頻詞”。建黨早期,革命者們在夜校的課堂上,向群眾傳播革命道理,喚起工農千百萬;新中國成立后,夜校又成了掃除文盲的主戰(zhàn)場。聽老輩人講,那時村里動員,文盲遍地建設不了新國家,都上夜校去?。∷麄儗W會了簡單的認字、寫字,告別了“睜眼瞎”。

在如今的時間節(jié)點上,再辦夜校,意義何在呢?

別看現(xiàn)代社會知識爆炸,同樣存在出“睜眼瞎”的可能。傳播學上,有個名詞叫“知識溝”。由于人們利用知識的能力不同,知識和信息的大潮襲來,有些人大為受益,弄潮浪頭;有的人看也看不懂,用也用不上,兩種人群間形成了鴻溝,差別越來越大。數(shù)字技術使信息、知識傳播更為快捷,“知識溝”于是升級為“數(shù)字溝”。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,可以熟練地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平臺上獲取資訊、找工作、開網(wǎng)店……這些習以為常,對偏遠山村的農民來說,可能完全是另一個世界。

知識和信息汲取能力,決定著人的創(chuàng)富能力。多少貧困,源于民智未開。常見“端著金碗要飯”的新聞傳出:豐收季節(jié),站在村口苦苦等收蘋果的來;人家沒來,就只能讓蘋果爛地里。因為在果農的知識系統(tǒng)里,就這一種銷售模式,不知道別的。

跟一般農戶相比,貧困戶運用各類信息資源的能力更弱。不要說眼界和技術,就連政府發(fā)布的扶貧政策和措施,都很難準確接收。幫扶到了,自身沒有承接能力,只能吃現(xiàn)成的,按月領錢行,自我造血難。這樣的話,即使脫貧,也很脆弱。

治貧先治愚。扶貧中應該有信息扶貧、知識扶貧。農民夜校是一種形式。過去的夜校積累了一些好經驗,比如用農民的語言講課,現(xiàn)在的新夜校也要繼承,千萬別搞成了照本宣科、走走形式。只有辦出實效,讓貧困農民更好地認識身邊的世界,更好地利用好政策和資訊,才能更好地脫貧。

(《人民日報》2016年08月31日第13版)

[打印]

[[收藏]]

[TT]

返回頂部